报告题目:下一代锂电池用柱状结构富镍正极材料
报告摘要:
为实现碳中和目标,电动汽车的广泛普及正推动市场对下一代锂电池的需求,这类电池需具备更高能量密度、更优安全性及更长使用寿命。采用 LiMO₂(M = 镍、钴、锰和/或铝,且镍含量≥80%)正极活性材料的全固态电池,因其高可逆容量,被视为极具潜力的候选技术。然而,富镍正极活性材料存在结构与界面劣化问题,当它与全固态电池中的硫化物基固态电解质结合时,该问题会进一步加剧。具体挑战包括:因化学不相容性与电化学不稳定性,正极活性材料/电解质界面发生严重副反应;以及随着镍含量增加而加剧的机械劣化,如颗粒分离与正极活性材料-电解质剥离。
在本报告中,为解决镍钴锰正极可逆容量与循环稳定性之间的权衡关系,提出一种解决方案:通过在富镍层状正极中进行铌掺杂,制备具有晶体织构的径向排列一次颗粒。这种铌掺杂富镍正极不仅能在正极颗粒表面形成表面包覆层,还可促进生成径向取向的一次颗粒,展现出优异的长期循环性能。此外,我们还采用一系列表面与形貌调控、且镍含量覆盖 80%-95% 范围的正极活性材料,系统评估了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中富镍 Li [NixCoyAl₁₋ₓ₋ᵧ] O₂正极的劣化机制。对原始态、表面改性态、形貌改性态及双重改性态正极活性材料的定量对比表明:当镍含量为 80% 时,表面劣化起主导作用;而当镍含量达到 85% 及以上时,颗粒分离与界面剥离问题则变得显著。基于对全固态电池中富镍正极活性材料容量衰减机制的深入理解,以及各容量衰减因素的作用分析,我们还提出了开发高性能全固态电池的未来研究方向。
嘉宾简介:
Yang-Kook Sun,韩国工程院院士,汉阳大学教授,主要从事先进储能材料与锂离子电池研究,在锂聚合物电池商业化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,并提出了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层状浓度梯度正极材料的概念。研究领域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材料、锂硫和锂空气电池、钠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材料、锂金属电池、全固态电池等,特别是高镍正极材料的容量衰退机制、浓度梯度结构设计及微结构可控离子掺杂技术,其团队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商业化生产。
酒店预定截止日期
2025年10月22日
现场报到时间
2025年10月28下午
网上注册截止日期
2025年10月29日
会议日期
2025年10月29-30日(1.5天)
主办单位:
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
巴西矿冶公司 (CBMM|Niobium)
支持单位:
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
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
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
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
松山湖材料实验室
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
{{ 'cn' == 'cn' ? item.name : item.name_en }}
{{ 'cn' == 'cn' ? item.desc : item.desc_en }}